2024年7月17日,南京传媒学院"红影长春·青春行"实践团队继续跟随的脚步和指引,怀揣着探索科技前沿的热情踏上了追寻领袖足迹的旅程,向着蓝航天际无人机公司总部与长光卫星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进发。
(成员们参观蓝航天际无人机公司总部)
蓝航天际:无人机精英的摇篮与创新工坊
蓝航天际无人机基地,深入贯彻落实的发言:“要加强无人作战研究,加强无人机专业建设,加强实战化教育训练,加快培养无人机运用和指挥人才。”秉持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聚焦“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个集理论教学、模拟训练、实操检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培训平台。
(成员们尝试无人机训练操作)
在这里,理论教室、模拟飞行教室、检测与维护实训室、室外飞行场地等一应俱全,为学员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基地精心设计的训练科目,如无人机穿越障碍、模拟搜救侦察、定点投掷及三维建模实景拍摄,旨在全方位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与实战能力。室内模拟飞行教室中,实践团成员们上手操作了无人机的模拟训练,了解到了无人机的操作方式,体验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无人机人才的必修课程,并亲眼目睹了无人机零件的3d打印过程,见证无人机的组装过程,感悟科技神奇的同时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成员们在老师指导下尝试训练课程)
在追溯时光的轨迹中,我们对种法欣先生进行了特别专访:2022年,饮马河水库决堤,洪水肆虐,饮马河水库决堤,无人机在本次消防救援中发挥重大作用,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智慧,书写了一段科技救援的传奇。
穿透浓密的烟雾,为地面的救援队伍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着他们以最科学精准的方式制定救援方案,化身为空中的侦查兵,在绝望中寻找生命的微弱信号。它们的存在,为救援行动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使得每一次决策都更加明智,每一次行动都更加果敢。
长光卫星之旅与“吉林一号”的遥感奇迹
在蔚蓝苍穹之下,中国的航天梦想如同璀璨星辰,熠熠生辉,引领着无数探索者勇往直前。"红影长春·青春行"实践团队,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踏上了前往长光卫星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的旅程。
成员们踏入基地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科技魅力与创新精神的世界。“吉林一号"卫星,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代表,它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如何在星辰大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通过付秋实讲解员的细致解说,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吉林一号"卫星的研发背景、技术特点及其在遥感领域的广泛应用。这颗卫星不仅在农业监测、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贡献着不可估量的力量。遥感技术的应用,让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变得触手可及,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讲解员讲解卫星知识)
创新领航,打造国产卫星研发新高地
位于宽敞的作业车间之上,透过巨型玻璃窗,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先进生产线与研发设施一览无遗。其中,激光通讯测试区成为瞩目的焦点,于今年6月成功完成中国首次激光传输实验,彰显了公司在前沿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工学元件展示区,付秋实讲解员为成员们揭示了卫星轻量化背后的秘密。面对高昂的火箭发射成本,公司采取创新的镂空技术,有效减轻卫星重量,大幅降低每公斤发射费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技术创新的双重突破。
在被誉为“一箭41星”奇迹的发生地,实践团成员位于重要点位录制微团课,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传播者,利用现代影像传媒的力量,将长光卫星的创新技术和辉煌成就,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与创新精神。这不仅加深团队成员自身对长光卫星技术的认知,更拓宽了公众的视野,让更多人得以领略中国卫星科技的魅力,感受到了国家科技进步带来的骄傲与自豪。
(大合影)
红旗粉丝盛典与青年共绘汽车梦
作为一群怀揣着梦想与激情的年轻人,实践团荣幸收到一汽集团发出的邀请函,参加红旗粉丝盛典。在现场,青春的气息与红旗的经典元素交织融合,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年轻化的沟通方式,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找到共鸣,无论是动感的音乐,还是震撼的视觉效果,都在诉说着红旗品牌的创新与活力。多元化的呈现形式,涵盖了历史回顾、技术展示、未来展望等多个维度,不仅让在场的粉丝们全方位地了解红旗的成长轨迹,更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品牌背后的文化底蕴与科技实力,领会红旗精神重要意义的同时感受集团工业的伟大精神。
(红旗粉丝盛典)
实践团队利用长春市富有蕴含创新智慧的科技发展变化与历史底蕴的红址背景,打造富有教化意义的系列微团课;立足长春市无人机领域探索、航天卫星设施建设及一汽集团的变革历程,展现出它们为吉林省红色产业振兴与文化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青年传媒学子的独特视角,多角度、立体化、深层次助力长春市产业发展样貌宣传工作。
(盛典现场图)
展望未来,"红影长春·青春行"实践团队将秉承初心,紧跟的步伐,不断深化对长春红色产业与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团队将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史料整理与产业振兴成果,充分发挥影像的力量,为长春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王欣淼 熊美茹 吴熠斐 庞思睿